2019年12月行业信息
返回列表发表时间:2020年01月03日
一:农业行业新规
1、添加国内还没有登记的化合物算不算隐性成分?农业农村部:算!要依法严厉查处
隐性成分添加一直是农药行业的诟病,虽然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隐性成分添加乱象有所缓解,但是每年无论是地方抽检还是农业农村部抽查,添加隐性成分在不合格产品类型中仍占据较大比例。
既然助剂都可以在农药制剂中合法添加,那我把国内没有登记的化合物当做助剂不行吗?
当然不行,不是所有的成分都可以当做助剂。助剂目前虽然不用取得登记,且无需在标签上标明,但在《农药登记管理办法》中助剂已有明确的定义。
首先《农药登记管理办法》指出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根据农药助剂的毒性和危害性,适时公布和调整禁用、限用助剂名单及限量。使用时需要添加指定助剂的,申请农药登记时,应当提交相应的试验资料。也就是说那哪些成分为助剂其实农业部门都有一定的判定。
另外,《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对农药制剂进行定义时候农药制剂是指由农药原药和适宜的助剂加工成的,或由生物发酵、植物提取等方法加工而成的状态稳定的农药产品。
其中,有效成分是指农药产品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特定化学结构成分或生物体;助剂是指除有效成分以外,任何被添加在农药产品中,本身不具有农药活性和有效成分功能,但能够或者有助于提高或者改善农药产品理化性能的单一组分或者多个组分的物质。
都说是非法添加隐性成分,那么怎样的成分算是隐性成分?
什么是隐性成分其实并无明确的定义,不过记者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执法部门采访获悉,判定是否为非法添加隐性成分其实还要具体化合物具体分析。
首先,添加国内已取得农药登记的化合物成分,而未在产品标签中标注,毫无疑问是隐性成分;其次,产品中添加的成分,国内虽还未取得相应的农药登记,但是在国外已经被作为农药登记,那么也基本可以直接判定为非法添加隐性成分;最后,添加的成分国内外在农药上均无取得相应登记的,这就需要根据化合物本身的毒理、特性、化合物本身杀虫、杀菌或除草活性等进行分析,不过最终是否确认为隐性成分还需要农药管理部门的综合判定。
其实《农药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对非法成分添加也已作出说明。《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指出,农药所含有效成分种类与农药的标签、说明书标注的有效成分不符将被认定为假农药。其实就是说,既然被认定为农药成分了就应该进行登记并在标签中标注,那没有登记和标注的就只能判定为非法添加。(信息来源:南方农村报)
2、《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标准正式发布!
《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规定了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此标准适用于各种工艺生产的商品肥料。
必测项目要求
对于无机肥料,必测的项目有镉、汞、砷、铅、铬、铊和缩二脲7项要求;对于除无机肥料之外的其他肥料,必测的项目有9项,比无机肥料多了蛔虫卵死亡率和粪大肠菌群数2项指标要求。必测项目按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检测,并按表1中的限量要求判定是否合格。
可选项目要求
标准规定了镍、钴、钒、锑、苯并[a]芘、石油烃、邻苯二甲酸酯类和三氯乙醛等8项可选项目要求。当使用来源不明的废弃物为肥料原料及管理部门认为必要时,从8项可选项目中选择相应项目按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检测,并按表2中的限量指标要求判定是否合格。
其他要求
标准规定,尚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肥料产品投放市场前,应按标准附录进行陆生植物生长试验,且在一定暴露期间产生的不良改变与对照相比不大于25%作用浓度。
不应在肥料中人为添加对环境、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危害的染色剂、着色剂、激素等添加物。
标准强制规定,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等任何一种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不应直接施用到土壤中。固体废物的腐蚀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毒性物质含量分别依据GB 5085.1~GB 5085.6国家标准进行鉴别,其中依据GB 5085.3进行浸出毒性鉴别时,对铜(以总铜计)和锌(以总锌计)指标不做要求。
检验规则
标准规定了检验规则,除缩二脲按相应的产品标准规定确定检验项目分类外,其它项目均为型式检验项目。型式检验在下列情况时应进行测定:
1、在新产品投放市场前;
2、正式生产时,定期或积累到一定量后,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检验;
3、发生肥料质量事故和纠纷,进行调查时;
4、政府管理部门提出型式检验的要求时。(信息来源:农财网农化宝典)
二、最新行业资讯
3、芸苔素分类明确后,国内企业的登记趋势分析
芸苔素被称为世界第六大植物激素,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最早由美国农业科学家于1970年发现。与已知的五大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的功能单一性不同,芸苔素兼具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综合功效,多项调节植物生长,适用范围更广,是目前发现活性最高、安全性最好、唯一可以降解农药残留的植物内源调节剂。
在整个农药品类里,芸苔素内酯其实只占到5%左右的份额,但它的潜力不可估量。据了解,芸苔素内酯在全国数十种主要作物上均有应用,应用面积达数亿亩次,在南方柑橘、北方花生、小麦等作物上已成标配产品,成为解决作物疑难杂症的良药。
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至2019年12月24日,14-羟基芸苔素甾醇的登记产品有21个,其中单剂15个,混剂6个。单剂产品中,剂型以水剂和可溶液剂为主,母药的登记证持有人为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混剂产品为14-羟芸·胺鲜酯、14-羟芸·赤·吲乙、14-羟芸·赤霉酸、14-羟芸·烯效唑、吲丁·14-羟芸。
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至2019年12月24日,24-表芸苔素内酯的登记产品共38个,其中单剂16个,混剂22个。单剂剂型以可溶液剂为主,原药登记厂家有4个,分别为郑州先利达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兰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世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京蓬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混剂主要与赤霉酸、胺鲜酯等药剂复配。22,23,24-表芸苔素内酯登记产品均与24-表芸苔素内酯进行复配,包含3个原药、2个水剂以及5个可溶液剂。
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至2019年12月24日,28-表高芸苔素内酯的登记产品共6个,登记厂家为云南云大科技农化有限公司,单剂、混剂各3个。单剂剂型为水剂、可溶液剂;混剂产品为28-表芸·赤霉酸、28-表芸·甲哌鎓、28-表芸·烯效唑,均为水剂产品。
丙酰芸苔素内脂未列在芸苔素行业标准中。丙酰芸苔素内脂的原药登记厂家有威海韩孚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日本三菱化学食品株式会社。制剂产品均为0.003%水剂,登记厂家分别为中农立华(天津)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日本三菱化学食品株式会社。
芸苔素内酯登记产品中,还有部分产品活性成分未进行区分,故其登记名称未更改。
芸苔素内酯包括5种重要化合物:14-羟基芸苔素甾醇、24-表芸苔素内酯、22,23,24-表芸苔素内酯、28-表高芸苔素内酯以及28-高芸苔素内酯。国内登记产品中,24-表芸苔素内酯和14-羟基芸苔素甾醇登记数量较多;22,23,24-表芸苔素内酯的登记产品均为与24-表芸苔素内酯的复配;相比之下,28-表高芸苔素内酯占比较小;28-高芸苔素内酯仅有1个登记产品。总体来看,登记剂型以水剂和可溶液剂为主。
目前芸苔素内酯国内市场容量约在12亿~15亿元,功能也只开发了10%,预计5年后将达20亿元,随着对芸苔素内酯功能和市场的开发,芸苔素内酯未来将成为百亿级大品!(信息来源:现代农药、农药快讯)
4、中国生物有机肥料产学研联盟正式成立
为加强科技创新,共同推动我国生物有机肥料产业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12月15日,全国肥料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暨中国生物有机肥料产学研联盟大会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吸引了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等300余人参加。当天,中国生物有机肥料产学研联盟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与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共同为联盟成立揭牌。
据了解,此次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土壤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农业农村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主办,论坛围绕“绿色-创新-整合-链接”主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行业代表围绕绿色发展、有机肥应用与生产、有机肥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2018年我国化肥(折纯)产量为5414万吨,达到2007以来最低值,我国化肥(折纯)使用量自2016年起逐年下降,2018年为5653万吨,三年下降6%。
2015年,原农业部推出《2020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提出精准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是重点措施之一,生物有机肥料在化肥零增长行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与肥料行业机遇》主题,进行了主题发言。高祥照表示,目前农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引领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
在绿色发展中,要高度重视有机肥发展,有机肥养分齐全,可以促进改土培肥,提高品质,有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环境。在有机肥科技创新与应用中,要深入研究,合理加工,科学管控,精准应用。
“生物有机肥具有营养全,土壤代谢,治污解毒,品质安全等特性。我们要把握机遇,加快创新,做强做大有机肥料产业。”
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农业农村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研究员梁华东表示,此次举办论坛并成立联盟,将进一步整合生物有机肥领域权威专家、科研院所、生产流通企业资源,架起产学研沟通合作桥梁,转化最新科研成果,孵化创新项目,推动生物有机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信息来源:生意社)
5、《印楝素乳油》等4项农业行业标准通过专家审定
2019年12月9日,受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委托,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在北京组织召开《印楝素乳油》《农药登记微生物农药母药组分分析试验指南》《甲基二磺隆原药》《30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送审稿)等4项农业行业标准专家审定会。来自科研、管理、标准制定、检测、生产等方面的专家以及标准主要起草人员40余人参加会议。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季颖总农艺师出席会议并讲话。
审定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标准起草单位的标准制定情况汇报,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质疑和充分讨论,并对标准正文和编制说明提出了修改意见。专家组经过认真审议,一致认为《印楝素乳油》等4项标准符合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2009)的要求,与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相协调,试验方法科学,质量控制项目指标合理,具有较高的规范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专家组一致同意该4项标准通过审定,同时建议起草单位按照审定意见修改完善后,尽快呈报主管部门发布实施。
《印楝素乳油》等4项标准由我所组织起草,发布实施后将会进一步完善我国农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为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农药产品质量监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消费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我国农药行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
三、国内行业动态
6、繁缕、灰藜的劲敌来了?青海成功研发一种微生物除草剂
生防除草内生菌HL-1分离自青海省化隆阿岱自然发病的大刺儿菜叶片。前期发现该菌株对阔叶杂草猪殃殃、藜、密花香薷等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作物安全性试验表明其发酵液对小麦、蚕豆安全,对油菜、豌豆和青稞有轻微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HL-1可湿性粉剂的制备材料及其除草活性,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研究人员采用单因素法,筛选HL-1最适碳氮源、固体发酵基质、适宜载体和助剂,制备了可湿性粉剂,并进行盆栽和田间小区接种,测定了其除草活性。
结果表明,HL-1最适碳氮源分别是蔗糖和酵母浸粉,最适固体发酵基质为麦麸,最适载体与助剂为硅藻土、膨润土、羧甲基纤维素和可溶性淀粉;在苗期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中,菌株HL-1可湿性粉剂对繁缕、灰藜、藜和密花香薷4种阔叶杂草均表现出较强致病性,盆栽试验中对繁缕和灰藜的致病率分别是85.50%、68.00%,鲜重防效分别是84.74%、65.05%,小区试验中对繁缕和灰藜的致病率分别是84.50%、79.60%,鲜重防效分别是85.36%、73.53%。
研究人员认为,以上试验制备的内生菌HL-1可湿性粉剂,可作为生防菌剂有效控制繁缕、灰藜等杂草。根据国内外成功研制生物除草剂的经验,下一步有必要对菌剂的湿润性能、低温稳定性、热贮稳定性及抗紫外性能等物理性能进行测定,同时进行生防菌剂田间应用试验,确定生防菌剂对作物的安全性和对主要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生防菌剂-微低量除草剂结合后的除草效果。(信息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7、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司发布第十五批农药登记试验单位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司发布公示:按照《行政许可法》《农药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现将评审通过认定的6个农药登记试验单位相关信息予以公示。(信息来源:AgroPage)
拟批准认定的第十五批农药登记试验单位
6、纳米技术在植物源农药应用上功效独特、前景广泛
印楝素衍生物在农业上广泛用于防治昆虫、线虫、真菌和细菌。但是,印楝素对温度和光敏感以及易被微生物降解等都会迅速使其失去活性。
Riyajan和Sakdapipanich(Polymer Bulletin, 2009, 63(4): 609-622)开发的涂有天然橡胶的网状海藻酸钠与戊二醛胶囊剂,比无橡胶覆盖的微胶囊释放更慢。在相同时间内(24 h),无橡胶覆盖的纳米胶囊的释放率是100%,而涂有橡胶的纳米胶囊释放率是80%。
Forim等(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Food Chemistry, 2013,61(38): 9131-9139)开发了一种含有印楝素的聚ε-已内酯纳米颗粒以及该系统所用的喷雾干燥粉末的新制备技术。通过测试发现纳米印楝素颗粒封装效率达到98%。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颗粒呈球形形态,表明活性成分是由于聚合物链的松弛或聚合物被破坏而被释放。大大提高了印楝素在紫外线辐射下的稳定性和水溶性。用纳米印楝素颗粒(5 000 mg/kg)处理小菜蛾,其死亡率为100%。
Costa 等制备了不同的含印楝素的剂型(纳米胶囊、微胶囊、浓缩乳状液),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观察制剂的稳定性。结果发现纳米制剂比商业产品稳定性更高,未封装的化合物在七天内完全降解,而封装的印楝素14天只降解了20%。(信息来源:生物农药世界)
四、国际行业动态
7、巴西:农业部将促进三种生物农药的登记
本月,巴西农业、畜牧业和食品供应部(MAPA)公布了第36号规范性指令,其中包含三个关于生物农药的新“参考规范”。这一消息有助于农药公司根据参考生物制剂登记和生产新的生物农药,可用于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
农业部农药协调员CarlosVenâncio表示:“该规范意味着任何公司都可以申请登记该类别中用于有机农业的产品。这项登记的处理会非常迅速,可以在提出申请后的四到六个月内发布,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进行了技术评估。”
第一个新规范涉及真菌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um),它是一种微生物防治菌,用于防治引起白霉病的白霉菌(Sclerotiania sclerotiorum)。这种真菌在巴西属于重大问题,因为它拥有大量寄主和广泛的地理分布范围。
在巴西,白霉菌会侵袭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作物,例如谷物(大豆、豌豆和其它豆类)、南瓜、生菜、棉花、木瓜、马铃薯、茄子、油菜籽、菊苣、烟草、向日葵、猕猴桃、西瓜、甜瓜、黄瓜、番茄和各种花卉。
指令文件还公布了两种寄生物的参考规范,它们是针对黄蜂的生物防治剂。寄生蜂Catolaccus grandis可用于防治棉铃象鼻虫甲(Anthonomus grandis),它是巴西棉花生产中主要存在的植物检疫问题。
麦蛾茧蜂(Habrobraconhebetor)能够防治五类会对作物储存造成影响的目标生物如飞蛾以及属于夜蛾科、裳蛾科和草螟科的鳞翅目昆虫。
第36号规范性指示为各种规模大小的公司提供了产品登记便利。Carlos Venâncio 补充到,对于针对像棉铃象鼻虫甲(它是需要使用大量杀虫剂的一种害虫)这样害虫的产品,目前,也有了可以替代化学农药的生物农药防治产品,从而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危害。(信息来源:AgroPages)
8、西班牙Seipasa生物杀菌剂Fungisei(含枯草芽孢杆菌)在秘鲁获扩展登记用于鳄梨等作物
Seipasa是一家专门从事生物农药、生物刺激素和肥料开发及生产的西班牙公司,其Fungisei生物杀菌剂已通过秘鲁植物检疫登记,可用于鳄梨等作物。
由秘鲁国家农业安全服务局(SENASA)颁发的认证证明产品适用于防治枝枯病(焦腐病菌),此前,该产品已在该国获准用于防治菜椒、葡萄和蓝莓上的白粉病及灰霉病。
Fungisei是Seipasa利用自有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开发的新一代生物杀菌剂。除秘鲁外,该产品还在美国、墨西哥、摩洛哥、土耳其和象牙海岸获得了植物检疫登记。Fungisei在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一些主要市场的登记工作正在进行中。Fungisei按欧盟第1107/2009号条例,被列为低风险农药。
Seipasa-LATAM销售总监José Luis Egas表示,扩展Fungisei的登记范围,将鳄梨纳入适用作物是公司多年工作和投入的结果。“Seipasa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植物检疫产品的登记。获得登记不仅是对我们产品质量的认可,也表明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各个国家和农业系统类型的需要。Fungisei是一种适用范围非常广泛的生物杀菌剂,其制剂技术含量高,功效明显,已登记用于不同国家和大陆的农业系统”。(信息来源:AgroPages)
9、全球农化行业七十年演进史
如今,世界领先的农作物保护产品制造商每年在新产品的研发上投资超过30亿美元。
在过去的50年里,主要研究型公司的总体研发投资始终保持在每年销售额的7%-10%的高位。这种高水平的投资,使各公司可以继续开发、改进产品的功效和安全性,以确保达到不断提高的监管标准,并向农民提供有效的工具,以提供营养、安全和负担得起的食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过去二十年中,每年用于传统作物保护的新活性成分的数量都在下降,但市场上的生物产品的数量却在迅速增加。
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虽然作物保护行业已经大大提高了新产品的功效和安全性,但低收入国家与新产品商业机密信息相关的国家监管系统保护能力往往不足,可能会危及行业的投资,扼杀创新,有时让农民无法获得新技术。
除了600多种合成的农作物保护活性成分外,还有大约300种生物农药活性物质和生物体。这些物质包括自然存在的物质、发酵产生的产品、微生物和信息素以及食肉昆虫、螨虫、真菌和线虫。
近年来,无论是大型研发公司、非专利产品制造商,还是许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初创企业,对生物制品的兴趣都显著增加。这一趋势是由生物农药面临的要求较低的监管程序、害虫综合管理(IPM)项目的增长以及农民对更多样化的工具箱的需求所推动的。在IPM系统中,生物农药和合成农药常常同时使用。
1960年以来,生物产品的引进率显著增长。1960年至1990年间,平均每年有三种新的生物产品进入全球市场。从1990年到2016年,平均每年有11种新的生物制剂被引进。
在过去20年里,新生物产品的引进速度经常超过传统产品,而且这一趋势看来还将继续下去。在专利活动方面,2017年是生物农药专利(173项),首次超过传统农作物保护产品(117项)。生物制品部门的市场增长也比传统作物保护产品的增长要快,自1990年代初以来增长了2900%,尽管起点很低。
虽然潜力巨大,且近年来增长迅速,但生物制品市场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在整个农作物保护产品市场的总价值占比不到10%。
此外,一种生物产品成熟时的平均年销售额约为1000万美元,而传统作物保护产品的平均年销售额为7500万美元。要使该部门继续增长,生物产品将需要在时间和规模上证明其功效。
其他内容详见: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20167.htm(信息来源:35斗)
10、全球首个含新型害虫病原菌杀虫剂将进入新西兰市场
历经多年极具挑战性的开发过程后,新西兰Ecolibrium Biologicals公司与其合作伙伴林肯大学生物防护研究中心发布商品名为Lateral的产品。该产品含有新型昆虫病原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1951菌株。该菌株将在2020年种植季通过Ecolibrium的独家合作伙伴Farmlands Cooperative公司在新西兰推出,目前正等待新西兰环保署和农药兽药管理局的批准。
在市场急需用生物制品替代合成农药之际,Lateral成为首个利用这种新型细菌机制,并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出的产品。
Ecolibrium Biologicals是一家屡获殊荣的农业生物科技公司,总部位于新西兰奥克兰,在为农业和园艺提供可持续的有害生物防治方案领域具备全球化的视野。
2010年,获得新西兰政府部分资助的项目发现了两种细菌,并证明它们具有足够的活性,具备用作新型生物农药的潜力。发现的菌株为侧孢短芽孢杆菌1951和1821菌株,已证明其可控制线虫、毛虫、家蝇和蚊子。
Lateral (侧孢短芽孢杆菌1951菌株) 具有源自S层蛋白机制的双重作用模式,迄今已在6个国家进行了7次以上的鳞翅目害虫防治试验,此类害虫包括小菜蛾毛虫、草地贪夜蛾、玉米穗虫、大豆夜蛾和欧洲玉米螟。
据信Lateral是比目前的Bt技术更先进的产品,其通过毒素晶体和孢子的共同胃毒作用杀灭害虫,并可防止害虫产生抗性。(信息来源:AgroPage)
11、FAO总干事屈冬玉:筹集5亿美元启动大规模全球阻击草地贪夜蛾行动
近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启动了一项为期三年的“防治草地贪夜蛾”大规模全球行动,以遏制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扩散,防止对粮食生产和全球数百万农民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佛得角农业与环境部长Gilberto Silva、菲律宾农业部副部长RodolfoV. Vicerra、国际开发署首席科学家Robert Bertram、挪威大使兼常驻粮农组织代表Aslak Brun、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秘书处秘书夏敬源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联合国机构、学术人士、政府官员和专家参加了此次活动。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起源于美洲的农作物害虫,在过去四年中已迅速传播到非洲以及近东和亚洲地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该项全球行动启动时表示,草地贪夜蛾威胁着亿万人的粮食安全和小农户的生计。他强调,这是一种全球性威胁,需要所有人具有全球视野。他敦促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国加大防治力度,采取更多的行动,以防止这种有害生物进一步扩散到新的地区。
屈冬玉在讲话中说到,FAO正寻求在未来三年内能够筹集到5亿美元用于防治草地贪夜蛾。为此,他提议建立一个全球行动基金,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为了解决草地贪夜蛾而建立的多边信托基金,他鼓励各国都能为这一基金的资金募集慷慨解囊。
此外,这项活动还呼吁加强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弥补FAO工作机制存在的不足,如建立农民田间学校、构建南南合作和三角合作关系以及建立新的合作渠道。他们将被纳入联合国粮农组织以最新数据为支撑的“携手阻击”行动计划,给最需要害虫防治方案地区的农民提供帮助。
屈冬玉最后总结到,FAO、其它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私营部门、研究中心、学术界和民间社会必须紧密团结起来,共同努力,阻击草地贪夜蛾。FAO将根据拟议的《全球行动》,始终致力于把利益相关者和合作伙伴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带给全世界的农民,以制止这种有害生物威胁全球。(信息来源:AgroPage)
五、其它最新技术:
12、玉米淀粉制得生物塑料喷剂专利技术环保高效防治黄曲霉素
一种由玉米淀粉和其他天然成分制成的新型可喷洒的生物塑料,为输送有益微生物,对抗黄曲霉素和其他农业病原菌等有害生物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黄曲霉素是多种曲霉属真菌产生的剧毒物质。黄曲霉素会污染玉米、花生、棉花和其他作物,而高剂量的黄曲霉素会威胁人、宠物、鱼、牲畜等动物的健康。该物质还可导致急性和慢性肝损伤及肝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ARS)生物防控研究部门的植物病理学家Hamed Abbas说道,黄曲霉素是美国南部长期存在的问题。黄曲霉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各不相同。在美国,黄曲霉素污染造成的玉米年损失估计超过2亿美元,而玉米、花生及其他作物的合计年损失高达5亿美元。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出台的法规禁止销售含有超过亿分之二黄曲霉素的玉米或任何其他谷物。超过这一水平的谷物不能供人或动物食用。
但并非所有曲霉属真菌都会产生黄曲霉素,有些菌株则被认为是有益的。ARS的科学家们正使用有益曲霉菌来防止有害曲霉污染玉米等作物。
在2011年发表于《作物保护》杂志上的早期研究中,Abbas与其他ARS科学家以及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Cesare Accinelli合作,将一种有益的无毒曲霉属菌株封装在生物塑料颗粒中(此生物塑料是可生物降解的塑料,来源于有机物而非石油)。当颗粒散布在齐腰高玉米植株间的犁沟土壤上时,可以有效减少黄曲霉素。但种植者需要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输送有益曲霉菌。
最近,Abbas和Accinelli开发了一种能够喷撒的可生物降解制剂,可更容易得在土壤、植物和种子上施用有益曲霉菌。2016年在《有害生物管理科学》(Pest Management Science)和2017年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使用该手段后,黄曲霉素对玉米的污染减少了97%。
Abbas说:“使用喷撒方式不必将有益真菌或孢子附着在生物塑料颗粒上。我们将生物塑料融化成液体,再混入生物防治活性成分,即无毒、有益的曲霉菌,然后将其喷洒在植物上,或用以包覆种子。”
Abbas还说道,其他制剂和方法也可以控制黄曲霉素,但不适合商业应用。生物防治仍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方法。
“生物塑料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是用有粘性的玉米淀粉制成的,因而不需添加其他材料即可粘在植物或种子上。其次,由于玉米淀粉富含碳和能量,因此生物塑料还能为有益微生物提供营养。第三,生物塑料可以输送生物防治剂来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病原菌的侵害。”
Abbas补充介绍了生物塑料的其他优点——能以颗粒、液体、喷雾或种子包衣等任何一种形式,一次施用即可完成输送。此外,生物塑料价格便宜,保质期长,使用方便。
Abbas指出,这项技术还有其他潜在的商业应用。在实验中发现,其他微生物活性成分可显著减少欧洲玉米螟对玉米造成的损害,以及牧草盲蝽对棉花造成的损失。此外,这项技术还能保护种子免受土传病原菌的侵害,从而减少番茄植株的猝倒病。(信息来源:AgroPage)